孙坚和董卓之间到底有什么恩怨 孙坚为什么攻击董卓最凶

  很多人都不了解孙坚和董卓的事情,接下来跟着趣历史小编一起欣赏。

  东汉末年,董卓专权,挟持汉帝,作乱京城。初平元年(公元190年),袁绍、袁术、韩馥、刘岱等诸侯组成联军,以袁绍为盟主,讨伐董卓。

  在讨伐董卓的过程中,孙坚的行动最为坚决,作战最为勇猛,他以相对弱势的兵力,先击败胡轸吕布带领的五千人马,后来又斩杀华雄(对,华雄不是关羽杀的),把董卓打得很狼狈。

  关东诸侯中,董卓也最怕孙坚。《三国志》引晋人华峤《山阳公载记》,董卓对部下说:“关东军数败矣,皆畏孤,无能为也。惟孙坚小戆,颇能用人,当语诸将,使知忌之。”意思是说,关东诸侯都是酒囊饭袋,就孙坚厉害,大家都给我小心点。

image.png

  孙坚

  因为孙坚勇猛,当时董卓想用非军事手段来处理问题,拉拢孙坚。董卓曾派李催去见孙坚,要和孙家和亲,和孙坚当儿女亲家,还让孙坚列出家里子弟名单,可以让他们当郡守、刺史这样的大官。这待遇相当优厚了,但被孙坚断然回绝。孙坚愤怒地说:“今不夷汝三族,悬示四海,则吾死不瞑目。”意思是不杀光你全家,我孙坚死不瞑目。这话放得够狠的,有点古惑仔的感觉。

  董卓拉拢不了孙坚,只好避其锋芒,火烧洛阳,迁都长安。孙坚追到洛阳后,拿占据地利的董卓也没啥办法,就去豫州自己发展了。

  孙坚咋发展的,这是后话。今天我们想讨论的主要问题是,诸侯之中,为啥孙坚打董卓的积极性最高呢?(曹操积极性也很高,但实力不行,一败涂地)

image.png

  董卓

  孙坚和董卓有很深的私怨

  表面看来,孙坚似乎是为了公义。孙坚攻打董卓时,有这样一个插曲。孙坚当时依附袁术,军粮由袁术调拨。有人就对袁术说,孙坚比董卓还凶猛呢,如果他打败了董卓,还会依附将军吗?你不是是赶走了狼,但养了老虎吗?袁术一听,觉得有道理,就停止了对孙坚的军粮供应。

  当时情况紧急,孙坚连夜去见袁术,说了这样一番话:“(坚)所以出身不顾,上为国家讨贼,下慰将军家门之私仇。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,而将军受谮润之言,还相嫌疑!”

  孙坚这几句话意思是说,我和董卓拼命,不是为了自己,上是为了国家,下是和为了袁术将军你的私仇。当时董卓杀了袁术叔叔袁槐一家,所以孙坚说“为了将军私仇”。袁术很尴尬,立即重新调拨军粮给孙坚。

  这几句话掷地有声,光明磊落,孙坚成功在历史上竖起了一个大公无私的人设。但实际上,孙坚攻打董卓,最主要的还是为了自己。

  孙坚攻击董卓最凶

  孙坚说“与卓非有骨肉之怨”,这是说了假话。他和董卓的仇恨,是相当深的。

image.png

  汉灵帝中平三年(公元186年),边章、韩遂作乱凉州,时任中郎将的董卓拒绝讨伐,养寇为患,朝廷派司空张温带兵讨伐边章、韩遂,张温出兵时,带着孙坚。边章、韩遂听说朝廷出兵了,直接跑掉了,张温不战而胜。因为没有打仗,所以武将们都没有军功,也就没有封赏。

  只有一人例外,就是孙坚,他加拜议郎。议郎这官没什么权力,俸禄只有六百石,但不要小看这个议郎,孙坚当了议郎后,就是当了京官,而且拥有了被任命为地方高官的资格。这是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果然,此后不久,孙坚就被任命为长沙太守。

  那孙坚凭啥当上议郎呢?就是张温带兵西进时,孙坚进言,要张温杀掉董卓。当时张温招董卓来军营报道,董卓不但迟到,而且傲慢无礼。孙坚说董卓有三大罪名,藐视上级,惑乱军心,不按命令行事,大概就这个意思吧,劝张温杀董卓。张温没听孙坚意见,但孙坚这个建议传到了京城,大家都觉得孙坚说的有道理,无不叹息。所以孙坚破例当上了议郎。

  消息既然扩散开了,董卓当然也知道了。孙坚要拿自己人头邀功,你说董卓会怎么想?而孙坚呢,也深知董卓为人,董卓一旦持续坐大,必然会找自己算账,所以他才一心想把董卓弄死。

  孙坚对军功很贪婪,军功是他唯一的晋升阶梯

  孙坚往死打董卓,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,是对军功的贪婪。

  东汉时想当官,主要靠察举和征辟。其中察举是自下而上的推荐制,征辟是自上而下的征召制。东汉末期,察举选拔,主要靠门第族望,只有出身世家大族的子弟,才有望通过察举当官。征辟就更难了,只要声望到了一定程度的人,才能走这条路线。

  孙坚的问题就在于出身寒微。一些古书附会说孙坚是孙武的后代,就算这是真的,但到了孙坚父亲这一代,家境也已经没落了。所以,《三国志》才说孙坚“孤微发迹”。

  出身寒门,在当时就很难出人头地了,好在孙坚有他自身的优势,就是“智勇”。、建宁四年(公元171年),孙坚十七岁时,和父亲乘船去钱塘,正好遇见盗贼抢劫商人财物,在路边分赃。孙坚对父亲说,我去干掉这伙强盗,怎么样?父亲说,这不是你能干的。孙坚不顾父亲劝阻,拿着刀,在岸边用手比比划划,装出调动士兵包围盗贼的样子。盗贼不知虚实,以为官府来了很多人,再加上做贼心虚,就一哄而散了。孙坚杀掉一个跑得慢的,提着人头回来见父亲。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,“于是显闻”,孙坚就出名了。官府让他当“假尉”,就是代理公安局长兼武装部长。这是孙坚崛起的第一步。

  从此孙坚就步步高升。次年,熹平元年(172年),孙坚以郡司马的名义,招募千余人,参加了讨伐江浙一带盗贼的行动,立下战功,先后担任了盐渎、盱眙、下邳三县的县丞。县丞官不大,但孙坚流转三地,名声不错,趁机招募了数百“好事少年”,培养了自己的私人武装。

  光和七年(公元184年),孙坚率领一千多人,参与了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,在右中郎将朱儁手下作战,担任佐军司马。孙坚作战很英勇,有一次重伤,摔落草中,差点死掉。战马独自跑回军营,带着众人来救他,孙坚这才捡回一条命。然后没等伤势痊愈,孙坚又参加战斗。那孙坚为什么这么拼命呢?

  因为他深知,以他的出身,军功是他晋升的唯一路径(这一点他很像出身卑下的公孙瓒)。

  黄巾之乱后,朱儁给孙坚请功,任命他为别部司马。所谓“别部司马”,就是将军手下可以独自带一路兵打仗的将领,比如关羽和张飞,就都当过刘备的别部司马。朱儁担任中郎将,是级别很高的将领,在他手下任别部司马,孙坚的仕途更进一步。

  中平三年,孙坚随张温讨伐边章、韩遂。上面我们提过了,孙坚因主张杀董卓被拜为议郎。

  同年,长沙区星造反,孙坚被任命为长沙太守,带兵镇压。这是孙坚第一次成为封疆大吏。孙坚很快就把辖区内的反叛者搞定了,这时,他做一个很有意味的决定,显示出他对军功的渴望,就是“越境寻讨”。

  啥意思呢,就是辖区的反叛者不够打了,要去带兵别人的辖区帮忙。这在当时,绝对是违反规定的。但孙坚给出的理由却冠冕堂皇,是“越界攻讨,以全异国。以此获罪,何愧海内乎?”意思是我帮国家保全疆土,就算朝廷怪罪,我也是问心无愧的。孙坚确实能打仗,很快就把隔壁零陵、桂阳的反叛者剿灭了。孙坚因军功被封为乌程侯,年仅32岁。

  孙坚的发迹,如此依赖军功,你说遇到董卓作乱这种汉奸的机会,他能不抓住吗?

  所以,我们可以总结一下,孙坚拼命攻击董卓,一是和董卓结怨很深,二是希望获得军功,进一步晋升。

  外饰忠义,内显奸诈,这才是真正的孙坚

image.png

  说到这儿,可能有小伙伴会有不同看法:什么私怨、贪功,都是你的个人推测,说不定孙坚就是一个忠义之人,公而忘私,一心为国家平乱。

  这种看法,不是小看笔者,是太小看孙坚了。东汉末年,群雄并起,最后能在乱世生存下来的人,必然都是“智诈勇狠”的人物。孙坚同样如此,他也是一个为了目的不择手段,一个狡诈阴狠的枭雄。忠义只是他的伪装,否则他得到传国玉玺,为什么不还给献帝呢?

  还有三个事件可以证明这一点。

  第一,矫命杀荆州刺史王叡。王叡曾经和孙坚是搭档,两人一起讨伐过零陵、桂零的贼寇,但王叡觉得孙坚是武官,有点看不起他,可能言语上也有轻蔑的地方,孙坚含恨在心。后来董卓作乱,孙坚起兵路过荆州时,他诈称收到了朝廷的命令,攻杀王叡。当时王叡也想起兵讨伐董卓,收拢了不少人马,囤积了不少粮草,也都被孙坚收归己有。王叡不是敌人是盟友,可孙坚为了私恨,更可能为了他的兵马和粮草),用阴谋手段杀死了王叡。

  第二,诈病杀南阳太守张咨。孙坚攻打董卓,途径南阳,要求南阳太守张咨提供粮草。张咨拒绝,意思咱俩官差不多,你凭啥命令我?孙坚决心杀掉张咨,就设下一计,说自己得了急病,然后又是请医生治病又是请巫师祈祷;同时,还派亲信去见张咨,说自己不行了,要把手下的士兵都交给张咨。张咨信以为真,又贪心孙坚的兵马,就带五六百人去见孙坚。孙坚卧在床上接见张咨,不一会儿,突然跳起来,大骂张咨,然后把他杀掉了。

  王叡、张咨既不是孙坚属下,也不是董卓一党,孙坚用诈计杀两人,怎么说都不是光明磊落的行为。但时处乱世,要成就霸业,就不能有妇人之仁。有学者认为,孙坚杀两人,不仅仅是为了军马粮草,也是为了解除后顾之忧,为以后在荆楚区域发展做好准备。

  第三,强令属下代自己去死。

image.png

  小说《三国演义》中有这样一段情节:孙坚讨伐董卓时战败,被华雄带骑兵追击。孙坚戴着红色头巾过于显眼,成为敌人追击的目标。部下祖茂见状,就主动要求孙坚摘下头巾,自己戴上,然后朝另一个方向跑去。华雄见到了红色头巾,就去追祖茂了,孙坚得以脱身。祖茂被追得无路可走,就将头巾缚在一个柱子上,自己藏在树林里。华雄追近,到柱子前查看,祖茂从林后冲出,要杀华雄,结果反被华雄大喝一声,砍于马下。

  这个故事表现出祖茂对孙坚忠心的一面。但在正史上,故事并不是这样的。《三国志》记载,

  “坚移屯梁东,大为卓军所攻,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。坚常著赤罽帻,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。卓骑争逐茂,故坚从间道得免。茂困迫,下马,以帻冠冢间烧柱,因伏草中。卓骑望见,围绕数重,定近觉是柱,乃去。”

  故事的主要出入在于,孙坚“令”祖茂带自己的红巾,而是不是祖茂主动要求的,后来祖茂也很机灵,成功逃走了。这个“令”字,揭露了历史的真相,展现了孙坚的枭雄本色:为了自己活命,不惜牺牲部下。

  从上面这三件事,我们可以看出,孙坚可不是什么仁人君子,忠义之臣,而是和曹操、刘备一样智诈勇狠俱全的乱世枭雄。

  参考文献:陈寿:《三国志》罗贯中:《三国演义》张作耀:《孙权传》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有用 (19)

评论加载中...